您当前位置:大会首页->代表之声
钱宗飞代表:启动永定河上游河床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推广普及芦苇种植
作者: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6-3-8 11:20:10
 

  河床湿地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肺”和“肾”,对净化空气,净化与涵养水源,阻止水土流失,繁衍生物,调节气候具有功能性意义,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

  永定河水系的上游洋河,发源山西省雁北山地,入河北张家口境内则河床宽阔,晴日细浪不绝,河床湿地原始植被繁茂,鸟类鱼蛙生息,风沙不起,河水清澈。

  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洋河上游各支流大筑水库,蓄水截流,七十年代战天斗地,河床造田,九十年代翻河取沙,使河床湿地消失殆尽,留下的是水土流失,干旱、污染和风沙。治理与恢复环境和生态何尝容易,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及子孙后代的永久事业了,但必须做。

  全面小康建设需要补齐自然生态环境这块“短板”,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更需要关注周边环境,注重治本治源,启动永定河上游洋河流域自然生态建设工程非常必要。

  恢复河床湿地最重要是把已经消失的原生态植物从自然界请回来。张家口是永定河水系上游城市,过去洋河流域各地普遍生长着一种可称为湿地森林的水生植物就是芦苇。天镇、怀安、左卫、宣化都有,河道、泥沼、水塘、沟渠,凡有水地方都很多见,老百姓因为用它编制炕席,都不去毁它。

  芦苇是多年生湿地高茎植物,自繁自育能力很强,耐盐碱、抗寒能力很强。苇茎低的可以遮没人,高的可达四、五米,成为村落屏幛。芦苇网状根系,根须发达,锁封泥土效果好,吸附氮磷富营养、净化污水功能强,是沉积泥沙、净化水源的重要物种。山东、河北、西北许多地方水塘种植,净化水源效果很好。芦苇是空茎植物,管状茎杆,水气蒸发交换能力强,对气温和湿度有较强调节作用。芦苇丛生密度大,绿荫效果好,苍翠碧绿,是成就绿色景观的最佳物种。在湿地中,芦苇生成后,其他萍类、水草才能依存生长,形成立体生态。

  鉴于该物种在维系湿地生态、调节自然气候、净化河泽水源,绿化自然环境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呼吁广泛种植,再造秀美河山。但是,要把消失很多年的原生态物种请回自然界绝非易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持久坚持才可能成功。

  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启动工程计划

  洋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再造与修复,应该与三北防护林带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项目和重要任务。河北有驰名的白洋淀,有条件播撒扩散芦苇种植,张家口农村过去家家户户火炕苇席,芦苇自古就是本土植物。张家口地方应该启动洋河湿地恢复工程规划,出台一套比较可行的短期和中长期治理方案。从功效说,生态环境治理,北京也是受益区域,所以应该形成一个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扶持,首都帮助,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

  二、搞好治理方案的顶层设计

  要制定与建立一套比较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这项事业进入到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决策程序,形成一个由政府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如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建设、环境保护、农村工作等方面协调发力的管理服务机制,使此项事业能够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管理服务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支持。

  制度设计方面,应包括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准入退出制度,事业延续传承制度,风险与责任承担制度。要把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开辟为政府与人民共同奋斗、长期坚守的事业领域,防止成为一届政府工程或领导个人承担工程,被政府换届或人事变动所中断。用人方面,政府要善于发现和选用象杨善州那样的人,对事业执着,有献身精神的人。

  三、开展考察调研工作

  应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对洋河流域,包括干流与支流,从天镇到怀来近百年的湿地分布情况,湿地植被分布情况及土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形成比较明细的变迁图谱,为生态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

  应由林业部门牵头,对河北、西北、内蒙古、东北等高寒地区芦苇和水生植物资源进行考察,采集适合洋河流域的种源资料和育植技术,形成能指导洋河流域生态建设的实用技术。

  四、设置种源繁育基地

  地方林政部门牵头,在国土资源部门与水政部门配合下,在洋河流域各地近水地带开辟芦苇及湿地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大量引进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种源进行繁育,为大面积湿地恢复提供可移植的种源。

  五、加强湿地生态区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环境区的失控失管和折腾,自然生态有些地方遭到伤筋裂骨般损毁,民间与当地很难有力量再行恢复,需要动用国力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才行。

  如洋河流域上游明代怀安古城的东、西两河,特别是西河,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河床两岸堤上古柳成林,堤上灌丛繁茂,后遭瓜分哄枪,林带被伐,河床被选矿、采石、挖沙后,成了大型垃圾填埋坑。此类情况当地无力恢复,需更大力量进行治理。

  第一,由国家设立湿地修复工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该项事业。

  第二,对湿地、半湿地区域进行土地确权,加强地籍管理,凡被破坏、占用、改变土地属性的河道、河堤、泥沼、水塘、沟渠等都要清理退出,恢复土地的自然生态性质。

  第三,政府承担湿地生态区的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如河道远距离输水灌区、管网、堤埧,道路,水质监测,环境监控设施等。

  六、搞好制度设计,组织群众投入湿地生态建设。

  洋河流域湿地、半湿地历史上存在的原生态物种是天工造化结果,不用人工管护,凡是人力开发不到的地方都是原生物种的天堂。现在则相反,是要借人力来拯救被破坏的自然。要探索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制度,组织群众再造秀美河山。

  1、建立由地方政府进行宏观操控,基层政府担当发力的指挥管理体制,使生态建设工作进入政府职能和决策,列入责任目标,层层负责,把行政作为落实到建设工作中。

  2、建立能体现劳动价值,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创造与投入的承包合作制度,吸收当地村社集体、个人、志愿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以承包领办方式参加湿地生态区的建设,与地方政府签订承包合作协议。地方政府作为发包单位履行领导监管职责,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准入与退出制度,优胜劣汰制度选好人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3、湿地生态建设是吸纳劳动力多的工程,此项事业要与解决农村弱势劳力就业问题结合,与养老事业和贫困村脱贫结合。对年龄大的人来说,外出打工很难,在家乡承包草塘,如果有保底收入,是可以的。政府应实行承包50亩,奖励0.5亩水塘的政策,供承包人养鱼或从事水产种植。村里育成大面积苇塘,可发展旅游事业。可搞绿色观光。(本网编辑陶影整理)

 
责编: 陶影
   
版权所有:《公民与法治》杂志社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