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总数仅有10万人,平均每2300名儿童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我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2%,儿科医疗资源及服务明显不足。儿科医师仅占总医师数的3.7%,儿科床位数仅占总床位数的6.4%。2014年底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量创下了日接诊1.3万人次的高峰,儿科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在全国十分普遍。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医生荒”现象将继续加剧,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郭淑芹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儿科医生减少,从1999年起,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收儿科专业,目前全国仅有几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全国医科院校儿科系从1999年停止招生至今16年,我国儿科医生仅仅增加了5000名。其次,儿科医生待遇低,造成儿科医生流失。儿童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用药量比较小,儿科收费也比较低,按照现行的定价收费机制,儿科医生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儿科医生最辛苦、风险最高、劳动量最大但收入最低,风险高,容易闹纠纷,年轻医生容易流失。此外还有儿科的学科地位低,综合医院儿科相对萎缩的原因。
郭淑芹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儿科医生缺口更大了,现在床位、设备等硬件好重建,但医生从哪儿来呢?面对这样的疑问,郭淑芹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一是尽快恢复普通医学院校儿科本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通过教育部、卫计委等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首先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
二是各综合医院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编制,地方可考虑将儿科列入急需人才引进,从政策上吸引报考儿科专业和从事儿科专业。卫生主管部门指导干预综合医院增加儿科床位,打造优势儿科专业,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用优厚的政策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儿科医师队伍。
三是实施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免费培养、定向培养计划,可采取省级定向免费培养、地方政府委托培养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在招生时单列志愿、单独划线,鼓励高考生报考儿科专业。
四是应该建立一个体制来体现儿科医生的技术含金量,从而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破解儿科医生少的难题。建立一个能体现儿科医生技术含金量的制度,从而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地方政府加大对医院儿科的财政补贴,帮助医院的儿科实现良性发展。
五是加强基层医院的儿科建设,建立完善的分级转诊制度,使儿童常见病在基层医院甚至社区医院就能得到诊治,这样也能使三甲级的儿童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能集中精力处理疑难危重患者。另外要培训基层医师识别疑难重症疾病的能力,使疑难重症患者能够正确及时地得到转诊,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能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本网编辑陶影整理) |